威斯尼斯

 
 

设计驱动城乡交互(设计之美·下乡④)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24-11-01

  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具备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早在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并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时,我便产生了乡村价值在过于强调城市化过程中被忽视的担忧,决定发起一个实验性项目,探索中国城乡互动的新可能。这个项目,即已经持续了11年之久的“设计丰收”。

  城市和乡村虽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且各有其优缺点,但二者仍是一个有机整体。现在产生的很多城市问题和乡村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将二者割裂开来分别对待,从长远的角度看,只有将城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才可能实现资源互换,推动城乡共荣。好的城市和好的乡村,都会让生活更美好。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背后蕴含着丰厚的经济和人文价值。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重新定义问题,用设计思维在乡村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这种新动力可能是我们单一城市化之外的一种全新的选择。

  设计作为人类有意识创造活动的先导,是驱动创新、实现资源升级利用的有效手段。城乡资源和需求链接背后,实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和创业机会,设计和设计思维借此介入其中,可以创造一个城乡共荣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这里,需要解决的设计挑战,是如何通过设计,实现人才、资金、知识、技能、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城乡交互。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激活乡村与城市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应该可以酝酿出一个巨大的新经济体。

  基于上述思考,我选择崇明岛作为我们的实验基地,原因在于崇明既是上海最大的农业基地,也具有国际生态岛的声誉,很容易聚集全世界的智力共同思考如何为实现城乡交互寻求解决策略,实现众创分享。项目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至于具体选点,我们希望其能够满足三个条件:一、交通不方便;二、没有特殊资源;三、要有愿意改变的人,特别是乡镇干部。最终我们选择了竖新镇仙桥村为实验点——当时,还没有桥隧,仙桥村几乎位于两个轮渡站中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子,既没有名人也没有特别的风景,但实验项目得到当地镇政府和村政府一致认可,并与我们开始长达11年的合作。

  选择仙桥,对我们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如果能把仙桥做活,就能以其为典型向更大范围推广。项目启动后,最初的三年以研究为主,通过开展田野调查、国际设计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吸引了世界各地20余所大学和企业参与进来。通过研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村庄,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机会点,并通过战略设计、环境设计、产品服务设计、产品设计、传达设计、品牌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多种设计方式,探讨将其实现创新转化的可能性。这些都成为我们以设计驱动城乡交互和积极的乡村变革的基础。

  从2010年开始,我们决定落实想法。通过对之前提出的解决策略删选,我们决定基于“针灸式”的设计策略,即通过小的、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设计介入项目,激活城乡资源、人才、资本、知识、服务的交换和互动,激活乡村潜能、推动系统性改变,如同对关键穴位针灸来实现对整个肌体的调适。这些项目包括用自然农法耕种农场,威斯尼斯下载出产农副产品。例如,我们对村里的6个大棚进行改造,将其中一个用来开展活动,以解决村里缺乏灵活开放的大空间问题。在大棚里,我们尝试设想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乡村知识交换、培训、亲子、养老等。同时,我们改造了几间空置的农民房,分别叫“田埂”“禾井”和“花觅”,成为扩大乡村吸引力的平台。自2015年开始,“设计丰收”和“奔放艺术村”合作策划“流变——艺术家驻村”项目,通过涂鸦、创作等形式推动艺术和设计植入乡村,以活化乡村文化和经济。

  除了实体平台,我们也建立一些数字平台,以更好地链接消费者和乡村资源。这几年,我们组织了非常多的活动以测试商业模式,看城市里的消费者是否愿意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这些逐年建成的“原型项目”,慢慢形成了一个“小而互联”的系统,通过改革乡村这个供给端,创造了新需求、新就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助力年轻创业者到农村创业,创造一条基于城乡交互的新经济、新模式、新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如果用数学象限来定义“设计丰收”,它是在两条轴线限定的四个象限里展开的,横轴是城市和乡村,纵轴是虚拟和实体。我们从乡村和实体这两个象限开始,向其他几个象限拓展,前期思考如何把城市资源带到乡村去;现在思考如何把乡村资源带到城市里来。目前计划的重点是都市农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特别是基于都市农业的新业态,如餐饮、办公、学习、零售、娱乐等,在观念、生活和经济上改变大众对农业和城市的二元认知。

  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走出研究室,由一群青年人开始创业尝试。尽管道路艰难,但已经开始逐步前进,我相信一定可以做成。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市场,需要大量的“游戏规则重新定义者”,即需要更多有创业精神的青年人加入到这个改变社会的进程中。不管是“新三农”还是大设计,创业都是带动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创业者更应以新的思维来思考时代发展,把握时代机遇开创一片新天地。

  项目开展至今,已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但并未被准确认知。现在有不少媒体将“设计丰收”视为新农村、桃花源等,其实这不是项目本质。“设计丰收”实质是一个创业项目,致力于开启一个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平台,聚力更多人在这个平台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推动乡村振兴与社会创新。

  在这个项目里,大学是作为一股积极改变社会的重要力量存在的。项目启动时,很少有设计学院扎根乡村工作,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院校加入到城乡互动和乡村改造的方阵中。将社会大问题的解决同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也应该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一项持续展开、不断拓展的实验探索,“设计丰收”项目的未来,除了在城市展开都市农业、食品流通体系、城乡社区交互和介入等工作,也希望能够实现个体的、专业的创意逐步走向大众日常生活的创新,进而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社会创新。“设计丰收”的愿景是搭建一个巨大的“设计驱动的城乡交互”众筹众创、创新创业的生态社群,在这个社群里,人们都怀揣理想,针对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主动介入和创新创业,为中国“三农”问题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创造性的解决策略。

  “新三农”、大设计。我相信,这个领域将会是中国创意的一个巨大舞台,也将会是中国设计对社会发展、甚至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贡献。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设计驱动城乡交互(设计之美·下乡④)(图1)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