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只能靠跑断腿、磨破嘴的方式。要先上门走访辖区居民,再回去翻阅资料,如此反复才能确定帮扶对象。现在大数据自动把帮扶对象的信息发给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了。”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推动数字化就业转型,开发省市共建共用的就业服务平台,充实全省就业数据资源池,通过全方位动态分析强化数字赋能就业、创业服务,打造群体服务场景,建设一站式人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多亏了社区工作人员,我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工作人员上门为我办理就业困难人员认证,我对着手机眨眨眼、点点头就办好了。工作人员还向我推荐了区里组织的漆扇非遗培训,真是千方百计为我增加收入。”近日,家住西安市新城区的残疾人李先生说。
陕西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失业人员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该省通过数据核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对重点群体精准画像,形成“一人一档”的帮扶数字台账。依托实名制数据库,结合失业人员的工作经验、学历、技能等信息,为每人推送3次以上个性化岗位信息及就业创业服务,并通过12333电话回访,对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进行逐一跟踪服务。
截至目前,全省已帮扶5.31万名失业人员,帮扶次数达9.32万次。2023年,全省共帮扶失业人员11.11万人,其中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7.67万人。
此外,陕西省还利用移动端实现劳动力资源库的动态更新和精准管理,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的满意度。通过加强数据运用,对重点指标进行动态查询、威斯尼斯平台统计、展示和治理,形成就业工作“一屏掌控”和监督“一览无余”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截至目前,威斯尼斯平台全省下沉至社区、村的网格员共计1510人,累计认证失业人员48.9万人,完善基础信息48.84万人,办理就业相关业务35.18万笔。
“我是今年刚工作的大学生。之前就听说过‘秦云就业’,从我自己找工作的亲身体验来看,‘秦云就业’这个平台非常适合我们年轻人,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岗位,我的工作就是在这上面找到的。”近日,刚参加工作的程同学说。
“秦云就业”平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体化掌上就业服务,涵盖9个方面的66类政策清单和166个服务事项。截至目前,共服务 6926万人次。
此外,该平台还建设项目专场、行业专场和企业专场园区招聘活动专区。为提高人岗匹配度,“秦云就业”平台升级招聘求职板块的功能,搭载直播带岗,开发招聘会“就业码”,推动线下招聘会和园区专场招聘的线上全流程系统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招聘活动的支持力度。
在此基础上,威斯尼斯平台陕西各市依托省级服务总台的开放式架构,创新建设地市分平台,完成大数据平台的省市县分级管理,支持各级人社部门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如“秦云就业”宝鸡分站搭建“麟工市场”特色专区,促进大龄和困难等零工人员实现就业。该专区动态收集、更新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的信息,支持零工岗位信息归集、多点联动和统一发布,并提供在线匹配对接、应聘报名、结果确认等服务。
“我们公司属于季节性用工,每年夏天都缺人。今年,公司在‘秦云就业’平台上发布了招工信息,一次带动周围100多人就业,还帮助附近商洛市4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近日,西安经开区某企业负责人介绍。
基于“秦云就业”省级平台,陕西创新推行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依托就业驿站、社区服务站平台,挖掘、汇聚本地区公益性、临时性、社区基层等就业岗位信息;结合智慧地图技术,为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个性化推送和精准匹配服务,跟踪落实就业帮扶政策。
截至目前,开展家门口就业专场招聘活动419场,开通社区职通车63次,提供精准岗位推荐29.51万人次,30.29万人实现就业。
为加强公共服务与市场化企业的合作,陕西省引进经营性培训机构与人力资源机构,实现优质人力资源招聘会共享,有效推动政府促就业和市场化就业的双循环。
同时,陕西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大力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通过线上招聘平台,分街道定期开展家门口就业网络招聘活动,方便群众线上应聘家门口的岗位;线下举办现场招聘会,建立“家门口淘岗集市”,为企业和群众搭建面对面沟通的平台,实现岗位精准对接。
此外,陕西省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开展退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和个人权益查询等实人实名服务;利用地图定位技术,根据用人单位的地图锚点,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开展“码上就业”“码上招聘会”等多项服务,将应用推广和业务服务相结合。
截至目前,“秦云就业”已建设20个区县分站,新增个人用户82.96万人,累计个人用户达455.4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数量44.13万个,招聘434.75万人,实现岗位精准推送29.51万次。